青春之光,照亮山乡
“谁知道,中国有多少个省?每个省的省会城市叫什么?”
(资料图)
7月27日,走进蕲春县青石镇第二小学四(1)班,学生们被老师抛出的一个个问题深深吸引。
看着孩子们搔耳挠腮,支教老师、黄冈师范学院大二学生杨长敏播放视频短片。
几分钟后,孩子们从短片中找到了答案,老师再次提问时,小手举得高高的,争着回答。
7月1日,黄冈师范学院“青春黄师”志愿服务队的20名队员背着行囊,一路颠簸2个多小时,来到大山深处的蕲春县青石镇第二小学,开展“以青春助力乡村振兴”支教。
黄冈师范学院校团委“青春黄师”服务队成立于2015年。8年间,参与服务的志愿者达1191人次,直接服务留守儿童6000多人次,足迹遍布黄冈10个县市区的农村小学,以青春之光,照亮乡村。
多彩课程,让孩子们的暑期更有趣
活字印刷课上,听完理论知识后,青石镇第二小学三(1)班学生在尹静怡老师的指导下,有板有眼地忙活起来:选字、排版、上墨、拓印……
一会儿,各个小组的学生都印刷出自己的作品,孩子们脸上掩饰不住喜悦。
来自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的支教老师蒋祉昀介绍,暑期课堂,除辅导基础课作业外,开设手工制作、科技小实验、绘画、烘焙等多彩课程,还增加了暑期防溺水等安全教育等科普课程。
在课程设计上,支教老师结合红色文化、东坡文化等黄冈本土特色文化,别出心裁地设计了系列特色课程,如苏东坡系统课程、“云游黄州”视频、“活字印刷”体验等,让孩子们了解黄冈历史,加深对黄冈本土文化认知。
多彩课程,让孩子们在玩中学,在快乐中长知识、增见识。
上完中国历史文化课后,五年级学生詹雅彤在日记中写道:“老师好温柔,上课都好有趣,我也明白了什么是‘打铁花’,喜欢这样的课程,希望明年他们还来。”
黄冈师范学院团委书记黄小花介绍,今年,黄冈师范学院共有35支社会实践团队,近700名志愿者深入农村,开展支教。仅“青春黄师”服务队就有72名队员,除了青石镇的“圆梦蕲春”小分队,还在黄州陈策楼、路口、堵城等9个实践点展开支教活动。
黄州区堵城镇白衣村支教点“爱心课堂”。(记者 李维 摄)
用心陪伴,缓解家长暑期“看护难”
老师们非常负责,每次放学,亲自把孩子交到家长手上,才肯离去。每天,还有两位教师,在马路口值守,护送学生……提及支教老师,村民吴小满婆婆赞不绝口。
“孩子暑期有了学校这个好去处,我们也安心不少。”她补充道。
吴小满婆婆家有两个孙子,一个读五年级,一个读二年级。儿子、儿媳在外打工,平时两位老人在家照顾孩子。一到暑假,令她头疼的就是看护难。特别是大孙子喜欢骑自行车,常常在马路上演绎“追风少年”,让她很担心。
支教老师来了后,她将两个孙子送到了学校“暑期爱心课堂”。每天早上8点将孩子送到学校,下午5:40再接回家。
学校对学生活动、作息时间、安全保障都有严格要求。支教老师们与学生们全程在一起,一起吃饭、一起上课、一起玩游戏……
有了支教老师用心陪护,吴小满婆婆再也不用担心暑期“看护难”问题了。
青石镇中心学校叶畅校长介绍,以往,每逢假期,孩子们的作业辅导、“手机病”“看护难”等问题成了家长最头疼的事情。现在,暑期爱心课堂不仅丰富孩子们的暑期生活,还精准对接了群众需求,把好事办到了群众心坎上。
蕲春县青石镇第二小学支教点的“青春黄师”服务队支教大学生开展拓展游戏。(记者 李维 摄)
爱有回响,在双向奔赴中收获成长
真心付出,爱有回响。
吴可依老师介绍,支教中经常有一些孩子将自己的零食带到学校,与老师分享;有的学生看到老师的嗓子沙哑了,也会帮老师把水杯加满,这些小细节让老师们很感动。
为了迎接支教老师,青石镇第二小学还加急为每个教室、宿舍安装了空调。
得知爱心课堂即将结束,孩子们恋恋不舍,纷纷找老师签名。詹雅彤同学说:“想到老师们即将离开,心里很舍不得。留着老师们的签名作纪念,想老师的时候看一看。”
支教是一个双向奔赴的过程。“支教活动是一个团队合作的过程,有教务管理组、后勤保障组、宣传组等,大家分工明确,各负其责。”支教工作队队长孙凯元说,“过程很辛苦,也很美好,每个人都得到了锻炼。”
据不完全统计,8年来,“青春黄师”服务队先后有来自文学、地理科学、英语等33个专业的学生,利用寒暑假,走上讲台,传播知识,锤炼自己。
团队还先后入选“本禹志愿服务队”,5支分队入选团中央青年志愿行动指导中心评选的“圆梦工程”服务农村未成年人、传承优秀文化志愿服务团队,2支分队入选全国大学生“乡村振兴”志愿服务团队。此外,还获得湖北省“三下乡”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奖、湖北省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活动“优秀项目”、黄冈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。
(责编:汪泽滋)